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和动力,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2020年4月中旬开始,武汉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号召,开展了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全院人员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达成了思想和观念上的共识,即学校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必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则在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来源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而学科专业的科学设置则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指引。本人作为武汉学院会计学院中的一员,通过这次全院开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活动洗礼,就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谈点个人体会。
一、明确会计学院人才培养方向
武汉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以职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是“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办学层次是以本科为主,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适时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了有效落实这一办学特色,最终实现武汉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学院也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准确定位本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上作出改变。
(一)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以会计相关职业为导向
紧紧围绕武汉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会计相关职业为导向。具体来说,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称本科标准)规定,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本科标准进一步解释了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的内涵,为高校结合自身专业定位和优势,凝练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办学特色指明了方向。
(二)培养内容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对于会计行业而言,传统的账务职能正逐渐由智能化软件来实现,战略规划、风险控制等管理会计的决策贡献才是当下乃至未来市场希望会计人才去创造的价值。专业基础知识需要根据工作内容和流程进行重新梳理,通过反复强化训练与岗位模拟实现知识的内在化与系统化。在此基础上,模仿公司运营流程进行仿真运营管理、核算、轮岗处理虚拟企业经济业务,甚至可以模拟公司之间的对抗运营。同时,会计电算化与信息化方面的培养也不能仅仅限于使用电算软件,培养课程中还需要纳入数据分析软件的基本操作,提高数据分析和利用能力,甚至进一步开设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课程以培养会计人才的预测、决策和管理能力。
(三)培养模式由程式化向非程式化转化
在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会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财务相关知识传授为主的专业理论课占据主要地位,而专业技能培养主要以会计基本技能(如会计凭证填制)和财务基本技能(如报表绘制)为主,普遍采用会计软件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以程式化认知技能和程式化操作技能的培养为主,而对推理分析、问题解决等非程式化认知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至于非程式化的交互技能,它不仅是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也是认识自我与控制情感情绪的能力。这需要在传统会计人才培养范式中融入更多社会教育的成分,在学校课程实施上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延伸,利用各种学生组织与社团活动植入培育情商的机会。同时,真实场景下的企业实践应该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进而提高学生对职业情况与自身责任的理解,包括沟通技巧、激励和启发他人、管理能力等非程式化交互技能的培养。主动对接劳动力市场对专业人才各项技能的要求来改造专业人才培养,将培养重心由程式化技能扩展到非程式化技能,尤其是非程式化认知技能和非程式化交互技能,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前端化的专业人才,以应对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目前会计学院开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以及具有国际化特色的ACA方向的会计学专业和CIMA方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这些专业在学科上都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学科。为了实现会计学院以会计相关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武汉学院“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必须在学科规划上突出“管理”本质,专业设置上考虑人工智能因素,课程体系构建上变学科导向为职业导向。
(一)学科规划突出“管理”本质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工商管理是一门研究营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应用性极强,涉及企业当中很多管理职能部门所需要的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来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因而,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构建也必须紧紧围绕突出“管理”这一本质进行。
(二)专业设置考虑人工智能因素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财会领域向共享财务、大数据、云计算、全面智能方向发展已成蔚然之势,专业设置上迫切需要考虑人工智能因素。可以在现有会计学专业中分别增加“智能会计”和“智能财务”方向,突出会计学科知识与智能分析技术的交叉融合,加强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理论与方法在会计学中的应用,使学生成为具备会计数据分析能力的智慧型、创新型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四)课程体系变学科导向为职业导向
根据当前企业对会计人员跨领域复合型的要求,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适当增加数学统计课程及计算机类课程,如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挖掘、Python(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等课程; 可将现行学分、学时占比较高,而财务机器人已可完全替代的以介绍会计原理与核算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进行适当缩减同时,创建财务共享服务虚拟仿真实验室,增设财务共享、智能决策等新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改良教与学的比例,着眼于实践,构建真实财务共享服务的工作场景,融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案例教学和小组探究、团队模拟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置于共享服务转型下不同的组织、岗位、角色中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协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学习文化,增强学生对新技术环境的财会工作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与此同时,由于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早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重要依据,会计资格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等都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时的“敲门砖”。因此,在专业及课程标准建设时应该综合考虑学历与考证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把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准入标准融入会计课程标准的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而且还会让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是保障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社会上就业时的竞争能力。根据新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武汉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导向,必须努力实现师资力量由单一型向“双师双能型”的复合应用型教师转变。这就需要立足现有师资培训提高,引进双师型人才和实现校企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
(一)立足现有师资培训提高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管理学科,职业经验的匮乏使得现有的师资力量存在天然的短板,但大部分都具有多年和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学校可以定期地选派会计专业教师继续深造,给他们提供到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会计专业职称或等级证书的考试,或者鼓励优秀教师以挂职锻炼、课题共研等方式积极参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改革实践,促进学科发展与实务演进的紧密融合。会计专业只要拥有一批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实践工作能力强的教师,就能为会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二)引进双师型人才
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对师资队伍的能力需求,可以在现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适度引进双师型的教师来发展壮大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特别是引进具有会计资格等级证书或计算机资格等级证书以及教师资格等级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来以适应会计信息化、人工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三)实现校企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
聘请来自业界的实务导师,以专题讲座或现场教学等方式,邀请实务专家讲述所在单位财会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应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最新发展,或者直接聘请在实务界有丰富经验的业界精英作为专业教师,参与专业课程讲授实现校企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