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方面
(一)各院(部)“十三五”期间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教学 研究与教学改革、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果。
2019年5月份学校院系调整,通识教育课部和体育系合并成立了通识教育课部。课部现有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3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3名,行政人员2名,外聘兼职教师6名。
通识教育课部现设有一部一系一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体育系、体育专业训练中心),课部本科教学科研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学学科、体育学等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大学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心理学与生活、创新创业等公共基础课,还有西方文化与社会发展等多门通识教育课程。体育系招收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生69名。进行了专业体育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
有关基本情况可参看通识教育课部2019年年终总结。
(二)各院(部)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分析原因。
1.师资队伍的建设任务繁重。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师生比的要求,缺口较大,体育系专业课教师缺乏,高职称教师的引进十分困难。
2.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不明确,缺少教学和学术的带头人;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课部整体科学研究的氛围不浓,缺少高层次的课题申报立项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课部是一个综合体,涉及学科、专业较多,具有通识、基础性;又有专业、特殊性(体育生)。有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文写作、大学体育、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基础课,又有体育系体育生专业本科生教学,还有承办面向全校学生的“明德讲坛”讲座和承担全校的在线开放课程、线下选修课共计100多门课程的教学管理。课部办公室只有二名行政管理人员(一名办公室主任,一名教学秘书),头绪众多、任务繁重;体育系本科生没有专职辅导员、团支书,都是由教师兼任,课部三位负责人都不同程度地投入较多的精力于日常事务的之中。
原因分析:一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二是职责权限不清,有些应该是职能部门的工作却要求课部来做,增加了工作的强度,也达不到好的效果。三是长期以来对于公共基础学科专业的不重视,学校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沟通渠道不畅。
(三)各院(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与认识,如何建设与国内一流本科标准接轨、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就是要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具备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服务于社会、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体育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健身指导与健康管理,新兴水上运动项目的指导、开发与管理、体育教育等,具备一定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具有自身特色。
课部的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始终要围绕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各院(部)学科专业建设方向与未来发展路径,如何凝练学科专业特色,打造一院一品,明确“十四五”期间的建设重点。
体育系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依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围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用3-5年时间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帆船、健身健美),专业优势明显,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一院一品”建议由学校为主导办好“明德讲坛”这一品牌。如若学校决定仍由课部来承办,则需要学校至少给予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一是扩大讲座的范围,不局限于传统文化、国学,充分利用学校的人脉资源,(仅靠课部的几个教授的联系,范围有限)可以请人文社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企业领导、成功人士等来校讲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将刘炽平报告厅确定为“明德讲坛”专用场所,不得出现因院、系开展活动占用导致“明德讲坛”讲座改换场地的情况;三是配备、配齐“明德讲坛”专用的手提电脑、摄像机、照像机等,以保证讲座的正常进行及资料的保存。四是由学校职能部门发文,明确规定:“明德讲坛”实行签到,大学生每参加一次给予一定的学分记载。
明确“十四五”期间的建设重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按照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重点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推进按课程设立教研室的建设,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打造“金课”,争取3-5年建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后附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的通知 教社科函〔2019〕9号)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争取申报省级特色专业立项;加强帆船、健身
健美专业特色的建设,依据产业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积极谋划申报新增1个本科
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或恢复“运动保健”专业招生;稳健扩大办学规模,
十四五”末在校生人数争取达到500人,争取成立体育学院。
通识课部承担全校的在线开放课程有100多门,建议由学校牵头对通识选修课进行统筹设计,学习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加强综合素质、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的基础和能力的培养。
(五)各院(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思路,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学校的建议,下阶段如何采取有力举措,提高学院(部)本科教育建设水平,争取新突破。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围绕培养目标的达成,坚持面向体育健身、新兴水上运动产业集群,关注、读懂、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平台;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机遇,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岗位技能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四对接);系统优化适应和推进产教融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与合作企业共建贴近工作情境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面向学生、教师和业界人员);注重提升师生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
需要学校出面整合教学资源,体育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公共关系学”、产业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摄影、体育绘图等课程,完全可以由相关学院的专业教师来承担,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四对接”也需要学校出面给政策,根据体育专业特色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六)各院(部)如何构建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的“产教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积极构建“健身教练学产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拓展校企合作深度:新增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型合作企业)2-3个,达到6个以上;构建、完善学生定向进企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企业管理、技术骨干进校园、进课堂的长效运行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企业代表参与)工作机制:实现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开发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共同编写教材、完善教学内容,共同推进教学方法、考核考试方法改革,共同开展行业技术、管理创新和研发(6共同);积极探索“订单、定向、项目等”培养模式,在大三年级开设定向实验班。
(七)各院(部)如何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打造一批线上、线下或线上线下混合的“金课”,如何推进教育形态与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大小班上课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能力培养。(学生上讲台,演讲会,辩论会、讨论等)符合教育部提出的“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推广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地推进,同时,研究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用好社会大课堂,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
心理学教研室2019年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下将萨提亚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一系列创新的教学举措,让课堂学生切实有所体验和感悟,发挥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启用助教,在大二大三学生中聘用了8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方案设计、纳入学生的视角,协助课堂管理等事项。
大学写作组,将传统的机械化大学写作课堂,改革成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研究性并举的课程,立足应用型,强调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学生既掌握了不同类型文体的写作,又锻炼了科学的思维和语言表达。
大学语文将传统的以零散“文章”讲授为主的课程体系,改变成“文化综合体”型的课程体系,强调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特点。
创新创业教研室对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创业基础》进行改革,加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开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选修课作为试点,采用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对经济全球化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变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
体育系不断完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核心专业主干课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建成体育系“课程超市”,课程门数达80门以上(含公选课、慕课),专业核心课程z逐渐建成“微课”资源库;全面规范课程教学大纲;自编专业教材3-5部;建成校级优质课程2-3门。
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其中校级二门,省级一门。(邱亚飞、罗淋洁、周雯三位老师)
(八)各院(部)对“实践育人”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当前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下阶段建设思路与发展重点,如何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的新亮点。
培养“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强化“实践育人”,更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使之更加强调“实践育人”。体育系实验室的建设正处在申报和初建阶段,将建立仿真虚拟实验室,用于实践教学。
学校校内体育场馆设施缺乏,建议学校要着手新建球类体育馆和游泳馆(或者简易的游泳馆),以利于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大学生群体体育活动的进行。
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转型突破口,拓宽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建设,提升实验课、实训课、实习、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大力探索依托校内公体课平台、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运行平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路径、方式。
(九)各院(部)对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校、院部、系、教研室多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精细化、责任制管理.
2.尽快进行学校教学设备硬件的更新换代升级,选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管理软件。
3.明确教务处的工作职责,全面提升和行使教务处教学规划、教学管理、教学监督的职能,改变将教务处自身的职责、工作(教学软件统一排课、调课、开课通知、选修课程安排等)下派至学院、部教学秘书去完成的状况。
4.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责任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监控)职责(系主任总负责,分管教学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和教师质量职责的划分。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专业负责人负责起草专业建设规划,组织拟订或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具体执行培养方案,组织开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抓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5.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体育系教学质量标准(文件),明确对违反质量标准行为的处罚措施,完善系内监控、评估、考核机制,切实提高执行力。
二、全人发展
(一)各院(部)“十三五”期间全人发展教育开展情况、内容特色及主要成绩。
启动通识教育课部“成长导师制”,课部的全体党员老师以实际行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任体育系学生成长导师。即一名导师联系两名学生,引领学生四年大学时光。
课部还搭建“人文素质沙龙”平台,使每个教研室都有老师为学生义务讲解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本学期开展了四次“人文素质沙龙”活动,心理健康教研室魏荣霞老师带领的《接纳和欣赏独一无二的自己》、大学语文教研室的赵舒老师倾情讲授《从“和与同”看中国艺术的时空观》,思政教研室的罗玮老师讲授的《点赞中国》,创新创业教研室的罗琳洁老师带领的沙龙主题《为你的明天插上飞翔的翅膀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些沙龙是老师们为体育系学生量身定制的,受到全体学生的喜爱和热烈的欢迎,目前“人文素质沙龙”已成为通识教育课部的一张名片。
由课部主持的对面全校学生的“明德讲坛”,我们要求每一期体育系的学生必须参加。
(二)各院(部)对全人发展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武汉学院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及实践模式聚焦学生未来的增值能力和卓越精神,不仅关注学生在智力和知识方面的进步,更强调他们在人文修养方面的提升,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在道德、价值和信念方面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责任感的培养。
通识教育课部在践行武汉学院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及实践模式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全人发展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是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
(三)各院(部)关于全人发展教育的下阶段建设思路工作内容与发展方向。
进一步地落实、推进“成长导师制”,办好“人文素质沙龙”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讲座、学生团体的活动,利用课部思政课教师的优势,拟开办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班。
三、科学研究
(一)各院(部)对学校科研方向和科研定位的意见建议。
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科专业特色来进行科研方向和科研定位。
通识教育课部科研定位
课部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学科(大学语文、心理学、体育学)及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基于课部主要是进行基础性本科教育,并根据课部师资队伍的具体情况,故科研定位于应用型、基础型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并以校级、省部级、国家级科研课题逐级推进的方式,力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主要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把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立项作为近几年的目标,同时,省、部级思政专项每年至少有一项立项。
体育将以帆船运动与健身健美作为主要科研方向,以省级科研课题立项为目标。
其他教育学学科将以课程教学中的特色、特点研究为方向,以省级课题立项为目标。
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每年申报省级以上课题不少于10项,立项不少于3项。
每年教师发表核心期刊科研论文不少于6篇。
(二)结合本院(部)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对本院(部)重点学科专业的科研规划的初步设想。
正在研究和筹备建立二个科研团队,搭建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平台(校外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
建立系级教学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和支助。
(三)各院(部)对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意见建议。
加大对科研人才的资助和奖励的力度。
(四)各院(部)对科研育人的实施方法、保障机制、效果评价的意见建议。
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和特殊性,予以区别对待。特别是体育专业,请根据其特点区别对待,给予一些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
(五)各院(部)已有的科研团队或平台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应对措施或意见建议。科研团队或平台在今后的建设中应注重什么,需要学校层面有什么政策保障。
建立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特别是对于新建立的科研团队,在起步阶段应多给予一些辅助和支持,对于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平台基地,更需要学校给予人财物的支持。
(六)各院(部)是否有建科研实验室的需求,当前最需要科研实验室所具备的功能,如立足全校建一个综合性科研实验室,该实验室需具备什么主要功能以及拓展功能。
课部尚没有建立科研实验室的要求,同时,也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全校综合性科研实验室,可以在各院部建立实验室的基础上拓展其科研实验的功能。
(七)各院(部)是否有产学研一体化、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的成功案例,我校应如何加大以上三方面的产出,进一步扩大我校在武汉当地乃至更大区域相关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体育系目前只有大一学生 ,在这方面没有经验和体验,
(八)各院(部)对校学术委员会职能和作用发挥,以及委员构成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建议对于校级科研项目的评审,(校级教学项目的评审)采取按教职工人数划拨各学院、部的立项数。评委按相近学科专业分组进行评审,同时考虑到一些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如体育专业等),以及需要扶持的学科、特色专业给予政策和立项上的倾斜。
(九)科研工作坊推行年多,如今基本上走上正轨,下一步充分发挥科研坊作用,有哪些好的想法和建议下一步充分发挥科研坊作用,有哪些好的想法和建议。
科研工作坊活动能有效地推动课部的科研活动的开展,建议可以把科研工作坊的活动与教学改革的活动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
(十)为实现更好的科研育人,拟借助大学生科协平台,推进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建设,需要各院(部)提供专业持,如何共同携手推进这项工作更有效。
各院(部)过去对推进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建设有哪些支持措施和好的经验。
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
(2019年本)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具体要求 |
组织领导与管理 组织领导与管理 |
领导责任 |
1.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学校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校长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每学年分别到学院至少召开1次现场办公会,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2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1次,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校领导和分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校领导要主动研究学院工作,对学院开展经常性工作指导。 |
2.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分别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工作,会议决议及时落实。推动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主动争取与有关部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有计划地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 |
3.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以及“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重点建设,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建设经验,持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机构设置 |
1.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擦亮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开设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2.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职数合理,按政治强,学术强,作风好要求配备齐全,勇于担当作为。班子成员是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有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群众认可。 |
3.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按课程分别设置教研室(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结合实际设置教研室(组),党政工团组织机构健全,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机构运转有效。 |
工作机制 |
1.制定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求,又与本地或本校重点学院建设要求相一致。 |
2.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院的基本功,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学院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关干部任用、党员队伍建设等工作,由党组织会议研究决定,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党组织先研究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健全学院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
3.完善学院二级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 |
基础建设 |
1.学校在保障学院正常办公经费的基础上,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 |
2.保证学院办公用房,原则上教授有独立的教研用房。 |
3.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室,图书期刊、音像资料齐全,更新及时。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
教学组织 |
1.按照本、专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10方案”,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开课,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打牢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
2.落实课程学分及对应学时,不挪用或减少课堂教学学时。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合理安排教务,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有序衔接,原则上晚间和周末不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避免教师周课时安排过于集中。 |
3.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最新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大纲。 |
4.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推广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 |
5.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教学实施 |
1.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健全严格的新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互评制度、集中命题制度等,组织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 |
2.具有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建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
3.探索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改革 |
1.系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注重改进教学模式,提倡专题教学,注重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培育推广形式多样、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培育推广“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有特色的品牌课。 |
2.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用好社会大课堂,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落实学时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原则上覆盖全体在校学生,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
3.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开发在线课程,建设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
4.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平台,广泛开展大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
教学考评 |
1.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 |
2.具有完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 |
3.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将教学质量和水平作为首要评价标准,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着力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实效性。 |
4.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以“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己有人”为根本标准,在学生评教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探索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退出机制。 |
师资配备 |
1.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养要求,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师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 |
2.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岗位,制定计划加快配齐建强专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相关学科背景;新任专职教师原则上是中共党员。 |
3.选聘高水平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统筹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 |
4.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通过培训、访学、教学比赛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
学科设置 |
1.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机构,严格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及二级学科设置相关规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 |
2.明确二级学科带头人,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研究成果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和规范。 |
科学研究 |
1.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开展科研,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研究,加强贯穿于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及时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深入研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紧紧围绕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有明确的二级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 |
3.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开展科研成果评优奖励,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支持力度。 |
4.支持教师经常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研讨交流。有条件的学院积极举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会议,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
人才培养 |
1.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已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高校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武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为祖国和人民矢志奋斗的信念。 |
2.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本学科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基本要求,开设核心课程。 |
3.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设置与教学、中期综合考核、科研训练、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等环节管理规范,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
4.导师遴选和日常管理严格,保证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 |
5.支持专职教师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安排中青年教师国内外研修。 |
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 |
决策咨询 |
1.积极组织教师围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开展调研,提交咨询报告。 |
2.支持教师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文件、报告等起草工作,参与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 |
理论宣讲 |
1.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
2.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宣讲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 |
3.支持教师在主流媒体刊发有影响的理论文章,创作通俗理论读物、音像作品,参加各类媒体政论节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 |
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
支部建设 |
1.围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提高组织力和领导力,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按照有利于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组织活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调整优化支部设置,推行在教研室设置教师党支部,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年级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
2.严格“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每月至少固定半天时间开展党日活动,组织师生党员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
3.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和党员名师工程,创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示范岗,使师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4.建立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定期研判制度,通过日常联系、谈心谈话等渠道,了解分析师生思想特点和变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
师德师风 |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在职培训管理全过程。 |
2.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扎实推进师德建设,模范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实施师德“一票否决”。 |
文化建设 |
1.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学院文化,凝练体现办院目标的院训。 |
2.引领校园文化,提升理论品质,组织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学习活动。高水平教师积极担任学生理论社团指导教师,履行好指导、引导、服务、联系责任。 |
3.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引导师生建设良好的政治文化,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