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方面
(一)“十三五”期间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果的回顾。
1.学科专业建设
十三五时期,是专业调整最频繁的时期,目前金融与经济学院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金融科技实验班4月份开了研讨会)、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2019年向教育部申报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该专业为教育部首批专业,我校有幸成为中部地区首个获批的高校。)六个本科专业一个实验班及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管理与实务两个专科专业。以后希望建成以金融为主的专业群,形成财政、金融与国贸的三驾马车并行。
2.师资队伍不断充实。
金融与经济学院共有61人,教师49人(专任教师37人,兼职教师12人),行政教辅12人。如2019年引进了10名师资,包括拟两个学科带头人,李祥云博导(财政)和陈思翀博导(金融)。
3.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十三五期间,我们进行了多次人才培养探讨,学院各专业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如财税专业根据目前的财税体制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方案,增加实验、实践课程比重;国贸专业发挥专业特点,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金融结合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初步形成“兼顾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专业体系。
4.实验实践教学
我院校内实验教学十三五期间,尽管财政和国贸目前没有自己的实验室,金融只有一个金融大数据和虚拟交易实验室,远落后于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我们依然开设独立实训课程:金融交易实训、金融沙盘实训、金融数据案例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结算等,电子报税、国贸专业跨境电商软件、报关软件、单一窗口(招标过程中)、国际结算和跟单实务等。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在校外实践方面,与多家事务所、金融机构、电商平台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如2019年与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等单位签订实习实训协议。通过开展实习实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5.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1)课程改革
如金融学专业特色课程既有传统的《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也有《投资学》、《金融交易实训》、《金融沙盘实训》、《互联网金融》等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课程。同时,也正在探索在多门课程中采取校企合作授课的方式和途径。
(2)教学改革
教师们一方面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如多门课程采取翻转课堂、在线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各级教改项目,近五年,我院教师通过创新教学设计、编写规划教材(20),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省级科研项目立项、获得校级教改项目、启动了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
6.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资格证书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理财规划师等,获得资格证书的同事,也扎实掌握了与本专业操作相关的技能。
(2)学科专业竞赛,以赛促学
组织参加全国财税知识大赛和企业税务筹划案例大赛、全国证券投资模拟大赛、投资理财大赛、点钞大赛、金融创新大赛、经济案例分析大赛、全国POCIB大赛、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等。但省级以上赛事较少,后期拟提高金融竞赛层次,尽量多参与并获得相应省级或部级相应赛事奖励。
7.学生高质量就业逐年增加。
(二)我院在十三五期间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第一,专业建设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主要是各专业都还没有明确专业发展的抓手。
第二,师资队伍中高水平教师不足。学院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略显滞后,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比较薄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艰巨。学科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仍然十分缺乏,通过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学科团队,以此带动学科队伍成长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第三,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各专业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没有相关的成果支撑,高层次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少。
第四,实验室建设不足。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国贸专业特点,学生需要加强实验教学。2015以来,国贸专业就提出了实验室建设的申请,截至目前,大部分实验软件基本已采购完毕,但实验场地尚未获批,学校现有实验室场地非常紧张,所以给学生安排实验室上课难度很大,实验教学走入困境。
第五、校企合作都待进一步加强。
在此期间,学院教师们积极开展过多项校企合作项目,努力探索过多种协同育人路径。但在项目启动及实际运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校企合作协议、协同育人课题项目协议等都难以通过学校法律方面的审核;由于学历、薪资、差旅、课程安排等问题难以将企业师资引进学校;校企合作项目通常缺乏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
第七,组织指导学科竞赛(年均5项)由于专业的特点,都是以行业竞赛为主。
(三)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与认识,如何建设与国内一流本科标准接轨、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一流本科教育成为热门话题。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实质是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既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专业,又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方案上能够依据专业发展定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制定过程能吸纳业界专家和毕业生代表意见建议。
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培养方案体现了本专业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支撑本专业学习成果要求的达成。
(四)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方向与未来发展路径,如何凝练学科专业特色,打造一院一品,明确“十四五”期间的建设重点。
1.财税系:紧扣时代主题,由传统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型
(1)结合国家全面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绩效评价作为专业主要发展方向,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2)发挥财税应用型、重特色优势。以税务师方向为突破口,探索和创新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培养通晓税收筹划、纳税审查知识,具有涉税业务税务处理和涉税会计核算能力的科研应用型人才。
2.金融系:组建“兼顾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专业群
打造金融科技实验班,逐步发展成金融科技专业
充分融合金融学与投资学,主动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2020年拟建金融科技实验班,丰富专业体系;努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学科的人才需求,培养交叉学科的应用型人才;将长江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美尔雅期货、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界师资纳入金融科技实验班,深化校企融合。根据金融投资应用型较强特点,除加强校内实训课程建设外,把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引入课堂。
3.国贸系:重塑传统专业,实现校企融合
进一步整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挥品牌优势共享教育资源,促进招生就业,实现校企合作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专业(2019年新申报目录外专业)
(五)学院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思路,下阶段如何采取有力举措,提高学院本科教育建设水平,争取新突破。
金融与经济学院突出金融学专业,财税专业与国贸专业齐头并进,依托工作坊、工作室及各项“金融节”项目,通过创建金融与经济学院的品牌来凝共识、助改革、谋发展。打造出有特色、有效果、有影响的品牌项目。
具体措施:通过创建两“坊”一“室”。每学期开展两个工作坊工作(融经教学工作坊+融经科学工作坊);十四五期间拟推行学生双导师制后,逐渐完善形成“融经导师工作室”工作。
规划目标:融经教学工作坊每月推出“金融教学简报”,推荐系列“明师”系列;融经科学工作坊每月推出“金融科研简报”;导师工作室每月推荐“明生”系列。
(六)学院如何构建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的“产教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1.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建,在科研、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深化专业内涵,打造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实力。
依托产学研项目,推进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前与上海硕研科技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建设金融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将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等植入到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健全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金融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加强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一方面,通过与硕研科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深化合作,加强金融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在金融大数据与虚拟交易实验室的基础上,扩大金融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在金融科技方向,结合知链科技公司在区块链实训平台与相关技术,建设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区块链应用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区块链与金融专业应用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
2.结合学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引入业界精英作为业界导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随时向业界导师咨询,寻求帮助。同时,会定期邀请本院相关专业教师、金融行业或数据挖掘行业专家,通过学术讲座、专题交流等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3.利用金融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可以充分整合、建设各种资源,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校内比赛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各种金融经济类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强化金融学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项目落地转化。
(七)学院如何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打造一批线上、线下或线上线下混合的“金课”,如何推进教育形态与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总体思路: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的复学之后,金融与经济学院的教学在线教学转为平时机制。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院的管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改造后切入正常教学过程,由在线教学的“新鲜感”走向“新常态”。结合教育部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打造我院具有特色的线上金课、线下金课、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
具体措施:
1.定期质量评估制度。通过院级督导评价、学生周报评价等方式实行线上教学质量周报制度,每周进行一次评估。
2.从五个方面打造金课:一是线下“金课”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我院依托高职称教师打造经济学、金融学及财政学学科基础课程“线下金课”;二是依托我院中青年教师,通过在线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依托慕课课程展开,打造线上“金课”;三是依托我院每学期申报的“翻转课堂”,利用校内在线资源和优质校外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四是依托已有的金融实验室、未来的财税实验室和国贸实验室,以中年教师为主,帮扶青年教师大力推进实验课程建设,推进“智能+教育”,打造虚拟仿真“金课”;五是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打造社会实践类“金课”。
规划目标:
十四五期间,金融与经济学院通过“金课”建设,力争打造3-4门省部级精品课程,8-10门校级精品课程。
(八)学院对“实践育人”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当前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下阶段建设思路与发展重点,如何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的新亮点。
以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为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使用率;增加项目类独立实验课;强化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将实验室整合建成涵盖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等多功能的金融人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提高学生应用操作能力及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已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每年增设4-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九)对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指导思想
2021-2025年,围绕“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确立学科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努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学科的人才需求。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推进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2.具体措施
(1)丰富专业体系,凝练专业方向。2020-2022年开设金融科技实验班,主动适应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努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学科的人才需求,培养交叉学科的应用型人才。2020年4月,金融与经济学院特邀请校内外专家,对金融科技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进行了充分论证和交流。在此基础上,2022年积极申报新专业金融科技,丰富专业体系。
(2)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引进1-2名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硕士、博士或高级职称教师7-8名,优化教师团队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到2025年,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达到45%左右。
(3)通过兼职导师制度,协议聘请院外专家和企业财税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专题教学,建立企业人员对青年教师的帮带制度,优化毕业论文导师队伍结构,开放地利用外部智力资源。
(4)探索教学模式。如案例分析教学法、主题研讨式教学法等。
(5)课程方案的改革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
二、全人发展
(一)学院(部)“十三五”期间全人发展教育开展情况、内容特色及主要成绩。
在“十三五”期间,金融与经济学院党委和团委学生工作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执行学校“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实施品牌战略,不忘初心,在学科竞赛、考研升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颇具亮点的工作成绩,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个人和团队。五年来,学院学生个人及团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44人次,获得省级以上体育竞赛奖励39人次。我院组织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大智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融与证劵投资模拟实训大赛等专业竞赛,连年获得多项团队和个人奖项。我院学生朱梦泽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秦帅在湖北省英语翻译大赛中获得特等奖;郭思奥在2017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中获得第一名;李成义在湖北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获得男子丙组初级拳术第一名。藏族学生益西多吉获得“湖北省自强之星”称号,他带领团队志愿公益,搭起了汉藏学生之间友谊的桥梁,荣获陈一丹奖“杰出学生领袖”奖。近5年,毕业生考研捷报频传,90余名学生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
(二)学院(部)对全人发展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全人发展”教育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的体现,学校一直在探索“创办受人尊敬的民办大学”的办学愿景,提出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及实践模式,聚焦学生未来的增值能力和卓越精神,不仅关注学生在智力方面的进步,更强调他们在人文修养方面的提升,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在道德、价值和信念方面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责任感的培养。这正体现了学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打造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三)学院(部)关于全人发展教育的下阶段建设思路、工作内容与发展方向。
对于“全人发展”的下阶段规划,应继续把五育工作融入到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学习、成长的规律,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对大一新生制定“启航计划”,主要是新生入学教育,包含校史校情、职业生业规划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党员启蒙教育。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制定“立德修身计划”,主要是修身成才教育,包含专业思想教育、学风养成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榜样引领教育。对毕业年级学生制定“远航计划”,主要是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包括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爱校荣校教育、适应社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
三、科学研究
(一)学院对学校科研方向和科研定位的意见建议。
学校科研方向和科研定位符合学校发展和学院教师教研方向,有利于教师们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结合本院(部)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对本院(部)重点学科专业的科研规划的初步设想。
1.整合已有科研团队,通过引进两名学科带头人(财税系李祥云教授博导,金融系拟聘陈思翀教授博导)为学科带头人为依托,组建科研团队,团队成员每两周汇报或分享科研动态与阶段性成果。
2.为汇集智慧、深化交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将建设财税研究中心、金融研究中心,邀请学界专家,行业专家不定期进行学术交流。
3.定期开展“学术月”活动,组织老师在每学期的每月第三周、周四下午开展学术汇报。
(三)学院(部)对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意见建议。
在对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同时,希望学校给与科研团队适当的经费支持。
(四)学院(部)对科研育人的实施方法、保障机制、效果评价的意见建议。
在科研育人过程中,我院打算实行新生进校导师制,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专业的同时,一起做科研,实行学期考核,主要问题是教师工作量的认可,希望科研处、教务处和人事处协商解决。
(五)学院(部)已有的科研团队或平台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应对措施或意见建议。科研团队或平台在今后的建设中应注重什么,需要学校层面有什么政策保障。
我院在组建以课程为单位教学科研团队。围绕专业课程《财政学》、《税收学》、《国家预算管理》、《货币金融学》、《投资学》、《经济学》等组建了基础科研教学团队,鼓励教师们以团队方式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国内学术会议,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强化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主要解决老师们科研团队力量分散,没有项目聚焦,不能形成合力的问题。
(六)学院(部)是否有建科研实验室的需求,当前最需要科研实验室所具备的功能,如立足全校建一个综合性科研实验室,该实验室需具备什么主要功能以及拓展功能。
希望以专业为单位成立科研中心。
(七)学院(部)是否有产学研一体化、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的成功案例,我校应如何加大以上三方面的产出,进一步扩大我校在武汉当地乃至更大区域相关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还没有。
(八)学院(部)对校学术委员会职能和作用发挥,以及委员构成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九)为实现更好的科研育人,拟借助大学生科协平台,推进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建设,需要学院(部)提供专业支持,如何共同携手推进这项工作更有效。学院(部)过去对推进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建设有哪些支持措施和好的经验。
科研是教学的“灵魂”,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科研应立足于自身所属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方向应侧重应用领域。研究成果应能转化为教学实践和学科发展,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服务,从而实现教研相依,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