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论灼见  /  正文

07

14

2020

叶同春:努力营造“成风化人”的良好氛围

作者:叶同春  摄影:   编辑:洪斐   审核:  浏览:  时间:2020-07-14

DATE:2020-07-14

今年4月19日,校长李忠云教授在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大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的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积累偏少,育人文化较弱,与国内先进的大学,包括发展较好的同类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办学思想、教育观念、育人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5月21日,校党委书记陈祖亮教授在主题教育思想大讨论第一期专家论坛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和实践。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实践和方式,决定了学校育人方式、教风学风乃至精神和文化,也决定了一个学校工作着力点,并最终体现为一个学校办学特色。”

作为宣传部门,本人就育人文化话题,从营造良好的“成风化人”角度谈点粗浅认识。

一、从舆论层面:高校需要构建“成风化人”的良好氛围

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48个字高度概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其中“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主流媒体的传播引导,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涵的先进文化成为全社会的主导风尚,进而教育人、鼓舞人、感召人、转化人,凝聚起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智慧与力量。

就高校而言,同样如此。从宣传层面,马克思曾生动指出,报刊“通过油墨向我们的心灵说话”。这就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媒体平台,善于选择最具新闻价值的客观的有目共睹的事实、鲜活的大众化语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勇于担当的社会风气,达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效果。

二、宣传部门的职责使命:必须营造“成风化人”的良好氛围

作为高校宣传部门,营造良好的“成风化人”舆论氛围是应有的职责和使命。

(一)由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性质所决定

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一切媒体的根本任务。其中关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不同角度深刻揭示其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就高校而言,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成风化人”舆论氛围,就能起到“凝心聚力”干事业、谋发展的效果。

(二)由学校人才培养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所决定

当今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

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氛围,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正所谓近赤者红、近墨者黑。作为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一个“良心活”,是用灵魂唤醒灵魂、用人格影响人格的良心活。在体制、机制和客观条件大体相同的基础上,营造出成风化人的良好氛围,会让教育者心无旁骛地奋力耕耘,“不用扬鞭自奋蹄”地创造性地潜心教学、用心管理、真心服务,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作为莘莘学子,置身良好的氛围,必然会心甘情愿地用心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高校这个“象牙塔”,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不再是卖方市场,求学者在全球范围内可自由选择心仪的大学。这样,大学间面临的竞争,除了硬实力外,软实力也是其中重要因素。一所声名远播、有口皆碑的大学,无疑会吸引着众多精英聚集、广大学子向往。从这个角度考量,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尤其是借助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内宣外宣整体联动:共同营造“成风化人”的良好氛围

一所大学,营造出“成风化人”的良好氛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含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等顶层设计;支持、支撑顶层设计的制度设计;校园景观、标识等环境设计,等等。作为宣传部门,在舆论氛围营造方面,大有可为、不得不为。

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公器。就高校而言,它是上情下达、特色亮点的扩音器,是师生民意的减压阀和显示器,是杂音噪音的过滤器,是社会舆论的预警器和以正视听的稳定器。

具体说来,得从对内、对外宣传这两个方面精准发力,整体联动。

(一)对内宣传——扎紧“篱笆”,多管齐下营造“成风化人”良好氛围

首先要坚决守住舆论阵地,这是宣传工作的底线,做到不缺席、不错位、不麻痹、不懈怠,并从建章立制入手,扎紧“他律”的“篱笆”,牢牢掌握信息传播、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主动权。

其次充分运用校园媒体,积极营造“成风化人”的良好氛围。就高校而言,一般都拥有一报一台五网(校报、广播台、官网、微信、微博、抖音、LED屏)以及宣传橱窗等平台。这些媒体平台,特点、功能各有千秋,如何巧妙地整合资源、各展其长,成为宣传部门全员认真思考并努力践行的重要课题。但不管是哪个平台,共同的目标任务是:传播好“上级声音”、传播好“动人故事”、传播好“最新动态”、传播好“先进典型”、传播好“权威解读”、传播好“他山之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习近平语)。

第三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精心做好相关活动策划工作。高校宣传工作拥有较强的规律性,每年都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比如每学期开学前后、春季毕业就业、夏季招生、秋季新生入学,另有“五·四”青年节、教师节、“一二·九”爱国运动,每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党的生日、国庆等。每个节点,从宣传角度精心策划、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集中报道校园相关信息,就能更好地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归宿感、集体荣誉感,也能起到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参与度、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遍地开花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一两个吸引师生员工广泛参与、且特色鲜明的活动,形成更大的聚合效应和品牌效应。比如武汉学院以“丹桂杯”命名的新生“我的大学梦”写作大赛、纪念“一二·九”中华爱国诗词朗诵大赛、摄影大赛这三大赛事为抓手的系列比赛,已在师生中产生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面向社会组织开展的摄影大赛,在省内外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对外报道——畅通渠道,广泛传播武汉学院的动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高校而言,也是如此。“酒好也要会吆喝”,也要努力提高琼浆玉液“万里飘香”的美誉度。

武汉学院具有众多独有优势:开启国内非营利性公益民办大学的先河;高、大、上的校园建筑;现代大学制度的快速构建;依托腾讯、华为等现代名企创办的学科专业;国际化办学系列举措;像杨喻、郭岳等一批视校如家,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的师生……如何将这些特色亮点借助大众传媒广而告之?本人认为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

首先,搭好“台”。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多于牛毛,得选择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均高的主流媒体、旗舰媒体,作为高校对外宣传的媒体平台。近年来,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已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等传统媒体以及百度、人民网、新浪网等新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利用不同平台,实行差异化传播,精准引导社会舆论,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用对“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部门内部工作人员,每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用其所长,工作起来必然轻车熟路、如鱼得水,正所谓“生材贵适用”。二是得加强校内通讯员队伍建设与培养,努力提高其新闻宣传能力与水平。

第三,酿好“酒”。严格按照新闻传播规律,用心搞好新闻策划,提供新闻价值、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均大的优秀作品,让社会媒体乐于采用并争相转发传播。

四、高校宣传工作者必须转变三个观念

(一)既是“宣传员”、“鼓动员”,也是“营养师”、“教育者”。列宁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授知识”和“提供娱乐”也是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传播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信息,可以形成鼓舞人、激励人、让人愉悦的人际环境;同时也可以教育人、感化人,让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二)既是“战斗员”,也是“勤务员”。宣传工作者应该具备双重身份,一是当好鼎新革故、激浊扬清的“战斗员”;同时也是道德良知的守望者,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对高校而言,宣传部全体成员既是能打好宣传大小战役的“战斗员”,也是满腔热情地为学校事业发展、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信息服务的“勤务员”。

(三)既要抱“西瓜”,也要“捡芝麻”。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他更加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宣传部门,既要高度关注、宣传好学校新近发生的“大事”,也要深入校园每个角落,关注、捕捉并传播具有较高宣传价值的“小事”,共同营造全校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浓厚氛围。

五、高校宣传工作者还得切实增强五个意识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高校宣传部门,除了必须牢固树立以上四个意识外,还应该增强以下几个意识。

(一)要有内外宣一体化意识。对内报道要有外宣意识,考虑校内宣传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外报道要有内宣意识,兼顾校内师生和教职员工的切身感受。尽可能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构建一体化格局,形成和放大整体效应,更加有效地提升整体传播力。

(二)要有份内外工作互补与担当意识。职责分明、各有专攻是现代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的重要理念,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实践。但就宣传部门而言,相互支持、紧密合作应是一种常态,尤其是阶段性战役,更应是一个萝卜顶几个坑。这就要求每个成员都得做到一专多能、“份外”工作也能尽快“上手”;成员之间,份内工作要有份外意识,尽最大努力为下一道工序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份外工作要有份内意识,即把临时性份外工作当成份内工作去完成,形成职责分明、相互补台、心随责走、忠诚履职的生动局面。

(三)要有“增辉”与“减负”意识。“增辉”,就是及时发现、准确传播学校的新举措、新做法、新经验和好典型,让学校形象锦上添花;“减负”,就是构建快捷、敏锐的舆情监测体系和报警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消除乃至杜绝不良信息对学校形象的负面影响。

(四)要有“守纪”和“唯美”意识。所谓“守纪”,就是要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绝对不能越雷池半步。所谓“唯美”,就是要发扬工匠精神,对所传播的一切产品,从内容到形式做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提供给受众的是高雅的、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五)要有“教学”与“服务”意识。所谓“教学”,不仅了解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及教育规律,学科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常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改革相关知识,力求成为现代高等教育行家,这样从事宣传工作才会“有慧眼”、“说行话”。所谓“服务”,高校宣传部门显然是个服务机构,不仅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好务,而且为所有师生和员工提供优质的、暖心的、周全的、实用的信息服务。

(本文作者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宣传与公共关系处处长)

摄影